铺上这种新型材料,下雨天路面不再积水,就连下凹的树池也不再泥水四溅。昨日,在海沧滨湖路的泰地公园里,一条长200多米的红色自行车道,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与其他常见的自行车道不同的是,环卫工人正拿着大口径的水管往旁边的绿化带洒水时,这条红色自行车道丝毫不受积水的影响,一大股的水落在自行车道的路面上,水流瞬间被路面吸收。而路面的材料看上去与常见的沥青没两样,都有碎石子。
原来,这是市政部门引进建设的耐透坪新型路面,也叫“聚氨酯碎石解决方案”,被誉为“城市吸水专家”,8月7日刚刚完工投用。施工单位的工程师林先生说,这种路面采用德国进口的胶水和云南岩石搅拌铺成,相比普通胶水,耐冷耐高温,尤其瞬间吸水力超强,而常见的沥青,透水力就相对较弱。
据了解,这种吸水路面多用于城市慢行道,除了海沧泰地公园、海沧翁角公园外,去年岛内的枋湖路、仙岳路已有采用,海沧作为岛外发展区域较快的区域之一,已在多个人行道、广场都做了透水处理,下一步,海沧的新景路一条长达两公里长的人行道也将采用这种耐透坪新型路面。
此外,这种新型的透水坪技术,还应用到绿化树木的树池中去。在集美杏林东路、石鼓路、天安路、连胜路等多条路面上,本来被黄土覆盖的下凹树池被这种红色的透水材料覆盖,一旦雨水来袭,将不再有树池泥水四溅的场面。新技术采用的是环保产品,因此,被覆盖的树池也不会影响树木的生长,透水、透气,还能解决环境卫生。
据了解,今年4月,厦门成功入选首批16家、我省唯一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不下雨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
按照部署,厦门将在两大区域进行试点,一个是海沧马銮湾试点区,另一个是翔安新城试点区。而按照厦门海绵城市“海绵”行洪体系的设计,未来的厦门海绵城市就将形成这样一个由河湖、池塘、沟渠、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可渗透路面和广场等组成的大“海绵体”,通过“海绵循环”作用,解决城市内涝。这种耐透坪新型路面的推广,将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海西地产网 翁琳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