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记者走进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村民吴春熙的新家,他的新家坐落于培田新村,是一幢两层半的小洋房,浅灰色的外墙,朱红大门。吴春熙一家原来居住在培田古村。培田古村落有8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为保护和开发培田古民居,世代居住于此的村民正逐步迁出。
一
“我们农村人,要想过上好日子,就是要靠勤劳,只要能吃苦,日子就会越过越好。”今年49岁的吴春熙对生活很乐观。吴春熙有三个兄弟,他排行老幺,父亲在他4岁时就去世了,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将他们拉扯大。“当时我们算是很穷的人家。”吴春熙说,他的旧家在培田古村内,是祖上传下来的,仅70多平方米,只有两个房间、一个门厅,兄弟相继长大成家后,根本不够住。“最挤的时候,老房子里住过10多口人。因为没房间,我到30岁才结婚。”吴春熙告诉记者。1993年,吴春熙南下广东打工,什么苦活累活都干。2001年,吴春熙从广东回到培田老家,用打工的积蓄在村里开了个小食杂店。小店主要靠老婆打理,自己则上山干农活或外出打零工。“我和老婆都是勤快人,哪里有钱就去哪里赚,比如我就常到附近林场割松脂,去年仅割松脂,就收入1万多元。季节到了,老婆就到安溪一带采茶,采茶10多天就有1000多元收入。钱就是这样一分一分攒起来的。”吴春熙说。
二
日子越过越好了,吴春熙就想改善一下居住环境,“老房子是砖木结构的,虽然冬暖夏凉,但毕竟空间小,设施不齐全,又不能改造,不太适合居住。就拿洗澡来说,根本不可能隔出单独的浴室,做饭也是用柴火,很不方便。”老房子是国家级文物,不能动它,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在其他地方买地建房,又不太可能。有段时间,吴春熙为此很头疼。随着经济发展,和吴春熙有着共同想法的村民越来越多。2005年,为了保护和开发培田古民居,连城县政府决定在古村落旁建设培田新村,将村民逐步迁出。为此,宣和乡争取上级支持,投入150万元用于新村道路、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完成坡顶及外墙装修建设的建房户,每户奖励4000元。另争取造福工程补助68万元,和村民签订协议,将这笔钱统一用于购置玻瓦、涂料、瓷砖等。这让吴春熙高兴极了,在申请迁居报名时,他是最积极的一个,“第一批有64户名额,当时报名的人不多,有些村民抱着观望态度,也有村民是出于经济压力。”吴春熙告诉记者,从建房到装修,再到家具、家电全部到位,他差不多花了二十五六万元,“我们是能省则省,很多材料都是自己加工的。即便这样,还是向亲戚借了11万元。”“不过,这里的居住环境跟过去真是天壤之别,新村不久还会建广场、小公园、医疗室、活动中心。只要肯干,借的钱就能还上,不怕!”吴春熙说。
三
两层半新房,270多平方米居住面积,2008年开建,2009年春节前夕搬入新房,吴春熙一家成了第一批迁新居的村民。吴春熙一定要记者参观他的新房。在一楼的厨房里,吴春熙的妻子曹莲蓉正在厨房忙着做米酒。二楼有三间卧室、一个书房、一个卫生间。书房靠着二楼的大阳台,仅放着一张书桌、一把椅子,桌上整齐地放着一些书本和笔记,一摞整齐的毛笔小楷练字簿摆放其上,字迹很漂亮。“我那小儿子特别爱学习,很刻苦,每次回家,就喜欢躲在这里练字读书。”三楼有两个房间,外加一个储藏间和一个小阁楼,房间还是空着。吴春熙说,自从培田古民居加大开发保护力度后,游客越来越多,他的小杂货店生意好了不少,一个月至少有1000元收入,他准备把三楼布置一下,做家庭旅馆。吴春熙说,毕竟从小在古居长大,他经常散步10分钟去看一看。老村子跟过去越来越不一样了,村里对一些破败的房子进行了修缮,对主要民居的周边环境进行了整理,原来的猪圈、鸡窝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美丽的环衬水渠、景观池塘、河卵石路面,他到自己居住的房间瞧瞧,干净多了。“看到这样的变化,我们很高兴。居住条件有了改善,古民居也得到保护,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吴春熙说。
(海西地产投资网 马彦凯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