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这么几次,“泉州跻身二线城市”,“泉州,从今天起请叫我二线城市”诸如此类的网文刷爆朋友圈,总会不厌其烦的出现,但也总会有人不厌其烦的转发。
对此小编表示很无奈,单凭一家财经媒体每年做出的排名,并不能改变国家现阶段对于城市等级的划分,更不会造城国家在这类城市政策上的倾斜。在中国人观念中,从来都没有大家都很强的概念,只有城市谁比谁更牛X的现实。套个直观的看法,福州厦门跻身一线,泉州跻身二线,其他6市同步升级,福建地缘格局还是那样子,大学毕业生依旧更倾向于往省会和特区跑。每个城市依旧只是在升级的虚名下,面对着与以往相同的现实。
作为曾经的远东第一大港,国际性的大都市,泉州是外国人向往的刺桐花开的光明之城,但是我们都懂,这个是历史上的泉州,不过也正因为这个辉煌的历史,泉州也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保留着大城重新崛起的雄心。
角色
说到一个城市能被称为大城市,成了城市规模大,人口多,经济实力强这些指标有点俗气,但是确实是不可回避的。目前泉州GDP全省第一,超过6000亿规模,在2017年有望突破7000亿大关;人口福建省第一,超过800万;而城市建设规模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指标,却排在福州厦门之后。
2016年泉州GDP6610亿,排名全国第23,超过福州的6100亿和厦门的3737亿,但是在衡量城市财力的公共财政收入上仅排名中国城市第37位,388.3亿元,远落后于厦门的606亿元和福州的560亿。如果这个指标能够说明泉州整体税率较低,藏富于民的话,另一个指标,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泉州为5987亿元,而福州厦门分别为13389亿元和9267亿元,这个指标也同样被大幅度超越。而这个指标恰恰显示的是一个城市对资金的吸附能力,一个城市能汇聚多少资金,显示出这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或许说到这里,大家也没必要过多去纠结泉州GDP第一了,因为衡量的指标很多,GDP或许是重要的,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大城市?或许有一个现象大家要关注,那就是看这个城市把车轮子放到轨道上的能力有多强,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重要的公共资源,正如中国的高铁重塑了中国的经济版图一样,城市轨道交通同样能够凝聚城市的发展潜能。
目前中国大陆使用获批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为41个,在这些城市当中南通、常州、哈尔滨、南昌、温州、徐州、石家庄、西安、福州、厦门、合肥等地都是GDP规模小于泉州,而公共财政收入高于泉州的城市,当然里面也有两者都小于泉州的情况存在,如芜湖、太原等市。城市财力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动力,泉州目前在城市轨道上仍旧是空白,还有奋起直追的空间。
基础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地铁是内部交通优化的表象,而机场和港口则是对外交流和对外经济的重要基础,那泉州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民航局2016年全国机场统计公报显示,能够排进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前30位的下线是949万人次,而进入前十名的进入门槛是要超过3000万人次,而泉州晋江机场排名第47位,旅客吞吐量363万人次。数据不好看,也很无奈,因为泉州受限于机场规模,多数客流量分流到了厦门。正如苏州经济规模接近泉州的3倍,却没有一个民用机场,都需要依附于上海虹桥一样。不过好点的是1200万年旅客吞吐量的惠安大港湾机场在规划中,能不能上马得看上面的意思和泉州的争取。
说到港口,咳咳,泉州很自豪也很心痛,自豪是古泉州港曾是中国海上贸易最重要的港口,曾经的世界第一大港,心痛是,。。。。。(你想听,我也不敢说!)。回到正题,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2016年全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快报数据,泉州港排名泉州第28名,吞吐量1.25亿顿,成为亿顿大港,可喜可贺。不过相比国内前10名的大港还有一段差距,不过这个主要受经济类型和政策导向的影响,泉州港需要不断完善自身去谋求在一带一路战略先行区优势上的突破,毕竟,福州、厦门也没闲着,大打一带一路的招牌,更有广州港、宁波港这种老牌海丝港口的不断在国际上刷存在感,泉州港任重道远。
底蕴
上面的吧啦吧啦一大堆都是城市的硬实力,在讲究外在颜值更追求内在气质的当今社会,城市软实力才是留住人,有情怀的一种存在。
历史底蕴,每个城市都有,不论长短!正如深圳是一个崛起才不到40年的城市一样,也有着让人叹服的城市精神。泉州同样如此,如果非要说泉州的城市精神是什么,估计“爱拼才会赢”最合适了。
城市的大,在于其蕴含的精气神,培育出的人和团体、企业和无数的社会因子。 正如深圳培育出华为、腾讯;杭州培育出阿里巴巴一样,泉州以务实的实业精神培育出和恒安、达利这样的企业,并且其拥有品牌的数量一直高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正如泉州自己企业家自己所说,正因为我们什么都没有,所以不敢停下奋斗的脚步。泉州在没有政策优势的情况下打出了一番自己的天地,这就是对泉州精神最好的诠释,也是泉州在未来不断弥补自身城市建设短板的优势所在,因为谁都清楚,泉州现在还没到可以喘息的时候。
书桌
泉州目前仍旧没有做强自己的高校,没有自己强大的高等教育符号,就连隶属国务院侨办旗下的华侨大学,其“中国第一侨校”的名声也归属于侨办旗下广州的211暨南大学。并在诸多不可多说的历史原因下,多了一个厦门校区,连个独占中央部属高校的优势也随之丧失。泉州师范学院又在教育一纸“十三五期间师院院校不得改名”的公文之下,终止了复名泉州大学的步伐。而仰恩大学从当年民办高校的旗帜,在经历的一场内部“变革”之后,招生数量从每年的四千余变成了现在的每年不到两千人。一座城市没有一座让人看到就可以联想到的大学,不可谓不伤感,现在,确实,只能用伤感这个词。
强大的高校资源意味这强大的人才和科研资源。当年的深圳在深圳大学之后,举全市之力再度创办南方科技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阵地。而苏州大学,青岛大学,宁波大学这样的高校,在所属城市的大力培育之下,进步明显,成为新的后起之秀。仅以苏州大学为例,其在校研究生的人数近万人,每年研究生招生更是备受学子青睐,远比于一些985和211院校更受欢迎。希望以后能有以泉州XX大学命名的高校蜚声海内外。
地缘
泉州存在于一个特殊的地缘环境中,这个就是闽南文化圈了。早在2010年,福建省提出全面实施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推动城市联盟,构建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引领发展的格局。这一思路又被写入了2011年1月发布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标是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同城化,然后,没有然后了,因为三个城市之间处于一个不对等的状态下实施,厦门更多的是以一种“吸附加吞并”的姿态,以泉州的脾气,只能说:NO WAY!
而在福建的大格局中,北有福州,南有厦门,一个省会,一个特区加计划单列的副省级城市,夹在中间的泉州存在感较弱,即使经济实力再强,在政策光芒下,也得收起来。而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中,福建省国家定义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而泉州被定义为这个核心区中的先行区。但是,遥想不久前自贸区的政策在报请发改委审批的最后关头泉州被拿下,福州厦门如愿入选。希望这个先行区不是省府希望泉州再度当个陪衬。
在泉州自身行政范围内,也存在地缘利益的纠葛。泉州一直存在“弱中心,强县市”,市区面积狭小,无力承担泉州下辖7个县市的龙头辐射作用,城市向心力明显不足。泉州这几年提出“环湾”、“向湾”发展战略、落实“城市建设年”等均是可喜的迹象。但是行政界限仍旧很难打破。其实眼下晋江两岸的城市,实质上已经融为一体,泉州需要一个行政区划的整合,设想多年,但是始终未能成形。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一两年内即将获批的轨道交通计划,必然是市中心,晋江,石狮一体化的方案,交通的率先融合有助于城市格局的整合。
城市之大,有容乃大!泉州之大,容得下变革,挺得住冲击,放得下书桌,唱得响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