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份出台的《关于漳州市区统购商品住房加快解决安置住房的指导意见》,曾被认为能够加快解决安置住房,也能为楼市去化库存提供契机。
按照政策,原本预估的统购规模可达一万多套以上,而且不能积压,半年内要完成对接安置。
然而,海都记者走访市场发现,统购政策出台已满4个月,执行起来却不如预期。市区首批统购用于安置征迁户,仅有百来套房源意向成交,中心区楼盘屈指可数,主力处于龙文区蓝田片区。对楼市去化库存而言,显得杯水车薪。
海都记者调查发现,症结在于由于评估价格低于在售市场价,加上近期中心区楼盘的销售市场明显回暖,开发商股东方对此政策的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对政策显露出“不感冒”的一面。
首批统购中心区遇冷
此政策明确芗城区、龙文区、高新区统购的商品住房,原则上用于各自区域内的房屋征收项目使用。统购房面积以45㎡~144㎡为主,满足已办理预售许可证且竣工的、尚未装修入住三个条件,购买价格原则上低于市价10%以上。统购的房源不能积压,半年内完成对接安置。
这一新政的落地执行,一方面能够加快解决安置住房,另一方面也为楼市去化库存提供契机,在楼市惨淡的4月份,曾经很受开发商看好。不过,距离新政出台已经过去了4个多月时间,从新政执行的效果来看,并未达到预期,执行起来显得“磕磕碰碰”。
知情人士透露,整个安置回购规模的摸底数据来看,全年至少有上万套房源的市场容量。但截至目前,达成合作意向的房企仅有100多套房源,中心区屈指可数,主要意向楼盘位于龙文区蓝田片区,翼特丽景城、荣昌东方广场等楼盘有与政府进行合作的意向。而库存量较大的周边片区也仅有100多套的意向房源,与预期相比大打折扣。
市场回暖开发商“变卦”
今年4月份,在库存量高企的市场背景下,政府主体借此机会推出的回购政策,曾经颇受市场认可。对于政府来说,可缩短安置时间;对于迫切需要安置的民众来说意义可想而知;而对于开发商而言,则是一个实现大批量买卖,快速去库存的时机。
原本可谓“一策三利”的好政策,但事实上,在市场上的表现,却变成了“错位”。近期,中心区拆迁安置规模不小,北庙片区、二燃片区、古城片区等多个旧城改造片区,拆迁安置急需商品房进行安置,政府需要统购的数量多,但开发商让利幅度有限,进行大量统购成本高;而库存越大的周边片区,价格虽低,但统购的数量则相对有限,对库存去化的作用则显得杯水车薪。
民兴北郡总经理朱俊向记者透露,近期,由芗城区政府统购的这批商品房,数量不多,仅有8套,用于北庙片区拆迁户的安置用房。由于评估价格低于其在售市场价,加上近期中心区楼盘的销售市场明显回暖,开发商股东方不是特别愿意卖,好在数量不多。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今年6月份以来,随着市场成交行情的回暖,开发商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特别是中心区的楼盘,受到旧城改造利好的驱动,成交行情更是显着升温。如此一来,开发商反而不愿意进行“割肉”让利,致使商品房难以按照9折执行统购。
后市去库存重在“自救”
虽然试水遇冷,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统购商品房工作的推进,截至6月底,漳州全市库存有所消化,全市商品住房去化期限为17个月,市本级去化期限为12个月,较5月底存量去化期限分别缩短一两个月。
不过,市场库存量依然高企。市区商品房存量面积为191.2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71%。其中,住宅存量面积为118.3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66%。库存房源的主要阵营,集中在龙文区,特别是位于周郊区的楼盘。
在行业人士看来,统购政策的推进对增强市场信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截至目前,实际效果依然杯水车薪,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对于开发商而言,坐等政府统购毕竟不是明智之举,一切还是要靠自己,靠市场来实现成交。眼下,尽管楼市即将进入农历7月的传统淡季,但库存量高企的各大房企,还是应推出优惠促销手段进行抢收,占据市场。
(海西地产网 张喵喵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