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日,导报对厦门慢行系统难过“跨岛关”的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好消息是,关于“跨岛慢行道”的问题,政府部门也很重视。昨日,导报记者从厦门市规划委了解到,年内,厦门就会有一条跨岛慢行道。
这条跨岛慢行道,将从正在改造的高集海堤上开辟。届时,这条慢行道宽度达5米,很适合骑行和步行。今后,骑行出岛就不要再上“四桥一隧”了。
回应 高集海堤将建进出岛唯一慢行道
厦门该不该有一条进出岛慢车道?昨日,导报报道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的呼声,并列出了三个建设跨岛慢行道的理由。对于建设跨岛慢行道的必要性,民间有呼声,政府部门也重视。导报记者从厦门市规划委了解到,跨岛慢行道已经纳入城市规划。
市规划委相关人士介绍,在厦门大桥的旁边,是正在改造的高集海堤。高集海堤的改造升级,就预留了一条进出岛慢行廊道。
据悉,高集海堤的慢行廊道宽度足有5米。“到时,这条慢行道就是专门给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的,包括自行车。”该人士说。
据介绍,高集海堤慢行道今后将作为厦门非机动车进出岛的唯一通道。“海堤的表面比较平坦,比较适合自行车通行。这个通道,也将纳入全市慢行系统,用于串联岛内外的慢行通道。”
一旦高集海堤慢行道开通之后,岛内外慢行系统的“中间几公里”即可打通。
进度 年内就可实现岛内外慢行道串联
高集海堤位于厦门高崎与集美之间,全长2212米。2010年10月,高集海堤正式开口改造。
根据此前媒体报道,改造之后的高集海堤将成为一条24米宽的双向四车道城市主干道。在高集海堤的西侧,将设置一条5米宽的慢行道以及绿化带。
那么,这条已经在规划的慢行道,何时可以开通呢?昨日,导报记者也联系上了高集海堤改造工程施工方。
施工方相关人士透露,本月初,海堤公路桥上最后一跨箱梁已完成浇筑,标志着被打开“口子”的海堤顺利合龙。
接下来,桥上将进入护栏、照明安装以及路面铺装阶段,预计今年底正式通车。届时,桥上的慢行通道也将正式开放,将为自行车进出岛提供一条通道。据相关人士透露,改造完工后的高集海堤,将形成一条桥堤结合的风景带和重要的进出岛通道。
释疑 现有的“四桥一隧”不好“动”
除了已经在规划建设的高集海堤,另外,还能不能再增加几条进出岛的慢行道?比如,就有政协委员提出,可以利用现有条件,对出岛“四桥一隧”进行改造。
其中,一个建议就是,把厦门大桥两侧的绿化带去掉,增加一条非机动车道,以此作为岛内、岛外慢行道的连接线。
还有一个建议是,在高峰期,允许非机动车在杏林大桥、厦门大桥等出岛大桥通行,以缓解交通压力。
对于这两个建议,昨日,导报记者也采访了厦门市规划委的相关人士。该人士表示,现有的“四桥一隧”不适合再增设非机动车道。
该人士说,非机动车上“四桥一隧”,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此外,遇到台风天等恶劣天气,行人、非机动车在大桥通行也不安全。
对于该建议,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厦门市委副主委朱奖怀也表示赞同,他认为,现有的“四桥一隧”不好“动”。“现在四桥一隧的设计没有非机动车道的功能,如果要增加这个功能,可能会影响桥隧原本的功能,比如可能会造成机动车更大的拥堵,并且有安全隐患,还可能给日后的管理带来难题。”朱奖怀说。
相关新闻
岛内外加紧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
一旦高集海堤慢行道开通,跨岛骑行会越来越多。岛内、岛外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也将实现“一体化”。昨日,导报记者获悉,岛内、岛外公共自行车系统正在逐步完善。
目前,岛内公共自行车系统正在进行一期工程建设。一期工程完工后,将有136公里长的双向自行车道,共设置321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其中大站点63个,小站点258个。
今年,岛内还计划开建公共自行车系统二期工程,共4条线路,总长107公里。届时,岛内将形成9条一级道、12条二级道及若干条三级道的自行车网络。
此外,岛外四区也在陆续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
根据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全市新建道路均要同步建设自行车道,同时,满足条件的既有道路在改造时,应通过辅道和人行道改造出自行车道。
导报记者从厦门公共自行车管理公司了解到,现阶段,岛内已有71个公共自行车站点投用,有公共自行车1000多辆。现有站点覆盖湖里高新技术园、前埔、五缘湾、软件园二期、禾山街道等区域。
同时,金尚路、云顶、莲前、环岛干道等路段的36个站点正在建设当中,筼筜湖片区也已开建43公里自行车道。
声音
有条件的出岛通道可再增设慢行通道
高集海堤慢行道开通后,厦门岛内、岛外慢行系统终于连接起来。但是,在专家学者眼中,仅有一条跨岛慢行道还不够。“岛外有海沧、集美、同安、翔安,仅仅有高集海堤一条慢行道,还是不够便利的。”昨日,关注导报“跨岛慢行道”报道的市民老陈说。
交通问题专家、集美大学教授林地球也认为,慢行系统是城市发展的方向。未来,厦门连接岛内外的慢行通道只有高集海堤这一条,他认为还是少了,应该再增加。“比如,在集美大桥、海沧大桥方向,有条件的都可以再增设慢行通道。”林地球说。
那如何增设呢?林地球甚至有个设想,可以考虑在现有大桥的两侧用钢结构延伸一个车道,供非机动车通行。林地球表示,对于这样的改造,目前国内已经有城市开了先河,厦门也可以对此进行论证。
此外,朱奖怀也提出,厦门在未来的桥隧及道路设计中,应该考虑加入非机动车道。“按照国家的道路设计,一条完整的道路构造应该是‘机动车道-隔离带-非机动车道-隔离带-人行道’,不同的交通主体各行其道。”朱奖怀说,“然而,现在很多道路的功能并不完整,有些区域并没有完善的非机动车道可供自行车行驶。”
(海西地产网 翁琳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