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是指商店或者商店群以其所在地点为中心,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距离扩展,吸引消费群的辐射范围。简单地说,也就是以商场或商场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至可能来店购买的消费者所居住的地点。商圈由核心商业圈,次级商业圈和区域商业圈构成。
商圈形态
商圈形态的了解是进行商圈分析的基础,一般而言,商圈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种:
1,商业区。商业行业的集中区,其特色为商圈大,流动人口多、热闹、各种商店林立。其消费习性为快速、流行、娱乐、冲动购买及消费金额比较高等。
2,住宅区。该区户数多,至少须有1000户以上。住宅区的消费习性为消费者群稳定,便利性、亲切感、家庭用品购买率高等。
3,文教区。该区附近有大、中、小学校等。文教区的消费习性为消费群以学生居多、消费金额普遍不高、休闲食品、文教用品购买率高等。
4,办公区。该区为办公大楼林立。办公区的消费习性为便利性、外来人口多、消费水准较高等。
5,混合区。住商混合、住教混合。混合区具备单一商圈形态的消费特色,属多元化的消费习性。
商圈的确定
对现有商店商圈的大小、形状和特征可以较为精确地确定。在国外,一般用信用证和支票购物,可由此查知顾客的地址、购物频率、购物数量等情况,国内可以通过售后服务登记、顾客意向征询、赠券等形式搜集有关顾客居住地点的资料,进而划定商圈。
但是对于一家尚未设立的连锁店铺而言,由于缺乏商圈统计的基本资料,当然更谈不上顾客的支持程度了。因此在从事商圈设定的考虑时,可以针对设店地区居民的生活形态及具有关连性的因素为出发点,并配合每天人口的流动情形,深入探讨该地区人口集中的原因,以及其流动的范围,以此作为基本资料来从事商圈的设定。
尤其是一家大规模的连锁经营企业,其商围的设定并不像一般小型商店是徒步商圈,可能顾客会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来,因此其商圈乃属于特性商圈,所以对于设店地区内工作、学习的人的流动性、购物者的流动性、城市规划、人口分布、公路建设、公共交通等均要加以观察,并配合各有关的调查资料,运用趋势分析以进行商圈设定。